导航菜单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文明城市创建

为了如山的承诺 老兵李永武照顾牺牲战友双亲39年 | 学习道德模范 弘扬湖北精神

2023-08-102243

“如果谁死了,活着的人一定要照顾兄弟的父母。”

1968年腊月,李永武和同乡马金双有了这个约定,过完春节二人即将奔赴援越抗美前线。1973年,马金双不幸牺牲。李永武以行践诺30余年,直到2012年马家父母相继去世。

一道上学 一起扛枪

7月21日,阳光明媚,长阳岩松坪村李永武家门前晒着的一地柑橘小果,散发出幽幽清香。

“他家就在那座山头上,海拔1700多米,我小时候常去玩。”

73岁的李永武站在家门口,抬起布满皱纹的右手,指向前方一座大山。口中的“他”,便是50年前牺牲的战友马金双。

55年前,1968年的腊月寒气袭人。过完这个春节,已报名参军的李永武将赴援越抗美前线,和他一同前去的还有老同学马金双。

李、马二人同住宜昌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渔峡口镇岩松坪村,既是同乡,也是发小。“忠厚踏实,积极上进”是老年李永武对少年马金双的评价。

在新兵连,两人是新环境中彼此唯一的熟人。“只有晚饭后有十来分钟时间,我们常常这时去看望对方。”好兄弟带来的熟悉感,缓解了初到部队时的陌生和紧张。

临上前线,两个17岁的少年在新兵连约定:“如果谁死了,活着的人一定要照顾兄弟的父母。”

经过八个月前线战斗, 两人平安凯旋。本以为可以和好兄弟一同载誉还乡,1973年春末传来的噩耗,打破了李永武心中的美好愿望。

1973年5月4日,马金双和战友在执行任务时意外落水。为救战友,马金双不幸溺水身亡。

“对我来说,这跟亲兄弟走了没两样。”李永武有些哽咽。

因舍身救人事迹,马金双被评为烈士。追悼会上,连长希望李永武作为烈士的同学、战友上台发言。

“我没得谈的,讲不出来。”回忆起当时,李永武坐在堂屋里看着地板一边摇头,一边摆手。

50年过去,他仿佛还是那个少年,还在拒绝那份伤痛。


三舅送亲 三哥戴孝

“爹、妈,儿子回来了!”

这是1973年烈士荣誉奖章送到马家后,李永武来到马金双父母面前说的第一句话。马金双在家排行老三,此后,李永武开始承担起马金双作为儿子的责任。

外甥女出嫁,他作为三舅,戴上红花迎客送宾。二老离世,他作为儿子,披上白麻叩谢亲友。最难的,还是30多年如一日对马家双亲的悉心照顾。

“这些年我在镇上工作,老三在村里,老人有点什么事,我们招呼一声他马上就去帮忙,我作为大哥心里踏实不少。”马家大哥马金文对记者说,这些年家里人都唤李永武为“三弟”“三哥”“三舅”。

“爹的生日是5月17日,娘的生日是11月11日。”李永武至今清晰记得马家二老生日。

2012年马金双父亲离世后,李永武在女儿陪伴下来到陕西省紫阳县东山烈士陵园,马金双长眠的地方。

临行前,他特地带上了一瓶清江水酿的家乡酒。17岁参军后再未回到过清江河畔,李永武觉得“金双一定很想家”。

“你可以安息了,二老安享晚年,都已入土为安,咱俩战场前的约定,我做到了。”就着家乡的酒,李永武在碑前与他聊了很久。

“这个约定其实只有你们二人知道,是吗?”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问道。

“说到就要做到。”李永武说。


短评

赤子之心,积善之家

在李永武家堂屋中,听完半个世纪前两个17岁少年的生死约定,终于明白这是一个现代版“托六尺之孤,寄百里之命”的故事。

“三弟”“三舅”的一声声呼唤,是马家对李永武深深的信任和亲情。

信有余,情自生。李永武用这种方式,填补马家丧子之痛,让“金双”英魂重归故里。

在李永武的手机里,记者看到了马金双参军入伍时的登记照。黑白照片上,马金双还是离家时的模样,身形清瘦,眉目清秀。“手机换过几个,重要的照片我一定会保存下来。”李永武说。现在他手中这部崭新的手机,是刚到武汉参加工作不久的孙子买的。


“不光是我爸爸在付出,这些年马家对我们也很好,这是相互的。”接受记者采访时,李永武小女儿李玲琳急切地补充,“我上大学都是(马家)小姨开车送去的!”


半个世纪过去,两个参军少年的赤子之心,依然滚烫。(魏萌叶)


来源:湖北文明网编辑部


首页

医院概况

新闻动态

科室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