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全面从严治党

【法治建设】“十三五”时期襄阳法治政府建设工作综述

2021-04-024862

  法治,是治国安邦的基石,更是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保证。“十三五”期间,我市深入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全面提高依法治理能力,持续推进民生改善和社会公平正义,为奋力开创襄阳“一极两中心”高质量发展新局面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 

  五年来,襄阳法治政府建设结出累累硕果:我市荣获全国综治最高奖“长安杯”;“大幅简化退税流程”做法获得国务院表彰;“全通版”食品药品审批改革入选全国自由贸易试验区第三批“最佳实践案例”。 

  追法治梦想,行法治之路。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号角声中,襄阳这座古城正朝着建成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目标铿锵前行。 

  科学立法 

  法治襄阳基石持续夯实 

  立法是法治的龙头,质量是立法的关键。 

  2016年1月1日,襄阳市人民政府获得地方政府规章立法权。五年来,市政府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立法问民需、听民意、解民忧,政府规章立法工作得到了广大市民群众的普遍认可和广泛赞扬。 

  立法如何呼应和满足人民群众的期盼和要求?如何从制度设计上推动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这是每一部政府规章立法过程中的终极之问。 

  城市管线与人民群众工作、生活息息相关,被视为城市的“生命线”。据初步统计,襄阳城区仅34条主干道就有176公里纵横交错的架空线路,依附于城市主要管路的地下管线长达8000多公里。然而,城市管线建设和管理中一度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比如,管线建设各自为政,缺乏统一规划和协调;杂乱无章的架空线路不仅造成视觉污染,影响城市形象,还存在较大安全隐患;重复开挖道路敷设地下管线,“马路拉链”时有发生,严重影响道路质量和交通秩序;一些建筑、道路施工过程中,损坏地下管线的事故时常发生,严重影响了群众的生产生活……市民纷纷要求对管线建设和管理进行立法。 

  2017年初,市政府启动城市管线管理的立法工作。经多轮修改完善和精心打磨,《襄阳市城市管线管理办法》最终出台,实现了襄阳城市“生命线”的建设、管理有法可依。 

  一件件立法成果应时而生,一个个法律空隙被及时填补。其实,出台《襄阳市城市管线管理办法》只是我市坚持科学立法、提高立法质量的一个缩影。 

  五年来,市政府不断健全地方政府规章立法工作机制,在广泛征求社会意见的基础上,先后出台并实施《襄阳市市区“门前三保”责任制管理办法》等9部政府规章,市司法局立法科还被司法部评为“新时代司法为民好榜样”。 

  严格执法 

  群众法治获得感不断提升 

  让老百姓真正有法治获得感,关键在于各级行政执法部门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十三五”期间,我市全面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统筹推进五大领域综合行政执法改革,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水平不断提升,法治政府建设社会满意度逐年提高。 

  缴税多年,每笔税款到底是如何核算的?税收执法中,税务人员是否做到依法公正裁量?遇到执法争议,如何客观取证并及时分清责任? 

  为打造阳光公平的税收执法全流程,2017年5月,国家税务总局在全国税务系统推行“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试点。国家税务总局襄阳市税务局成为全国首批“三项制度”试点局,也是全省唯一试点局。 

  随后,全市税务系统全面推行“三项制度”,将税收执法行为的各个环节纳入法治化轨道,有效提升了依法组织税费收入、实施有效监管的能力。 

  2019年,我市将全面推行“三项制度”纳入市领导领衔推进的市委重大改革项目,并出台相关实施方案。 

  2020年,我市深入开展行政执法“三项制度”推行情况“回头看”工作,全市各级行政执法机关制定并主动公开行政执法流程、服务指南和行政执法主体等信息,在市、县政府以及部门网站上公开权责清单。 

  如今,在襄阳,执法人员行政执法行为不断规范、行政执法透明度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我市行政执法的满意度逐年提升。 

  法之必行,在于民心所向。 

  我市在市场监管、生态环境保护、文化市场、交通运输、农业等5个领域推行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承担5个领域的行政执法机构由23个锐减至5个,划转执法人员639人,重新组建了5支综合行政执法队伍,实现“一支队伍管执法、一套清单管权责、一个中心管指挥”。 

  为跑好服务基层、服务百姓的“最后一百米”,我市还严格落实《关于推进基层融合审批服务执法力量的实施意见》,在全市28个街道开展街道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实现街道“一支队伍管执法”。 

  一场场刀刃向内、自我加压的政府革命不断向纵深发展,我市法治政府公信力、执行力持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更加充实。 

  厉行法治 

  全力打造法治化营商环境 

  良好的营商环境是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法治是营商环境不断优化的重要保证。 

  我市召开市政府常务会议,专题学习《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将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纳入2020年度法治政府建设工作要点和法治政府建设专项督察重点内容,扎实推进省委依法治省办关于对襄阳市开展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保护民营企业发展专项督察反馈意见整改落实工作。全面对标国际国内一流,出台《襄阳市更大力度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工作实施方案》及32个专项工作实施方案,形成全市优化营商环境“1+N”政策体系。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因为法治能规范政府和市场的边界,尊重市场经济规律,通过市场化手段,在法治框架内调整各类市场主体的利益关系。2017年,我市出台《襄阳市公平竞争审查联席会议制度》,建立覆盖全市的公平竞争审查工作机制。2020年,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政策措施清理工作,全市梳理涉及市场主体的规章、规范性文件和其他政策措施339份,清理废止1份违反公平竞争审查标准的文件。 

  日前,市民曾女士来到市政务服务自助办理大厅企业登记注册自助办理柜台前,刷身份证,点击相关提示,纸质版营业执照就打印出来了。“我在鄂汇办APP企业办理页面,找到襄阳板块,按提示提交相关信息后,系统显示注册成功,电子营业执照同时生成,真的太方便了。” 

  其实,曾女士享受到的“秒批”服务只是我市打造一流法治化营商环境的缩影。 

  近年来,我市在优化政务服务、打造宽松市场环境、营造公平法治环境等方面精准发力,不断增强企业和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的“襄阳样本”,为我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保障。 

  其中,市市场监管局在全省率先推行企业开办智能审批,企业开办全程“零见面、零跑动、零干预”,实现“24小时不间断”、智能秒批“365天不打烊”;我市企业注册登记智慧审批经验作为优化营商环境第一批典型案例在全省复制推广;率先在全省建成不动产登记网办大厅,不动产登记实现全流程网办,网上办证不超过10分钟;市人社局紧紧抓住稳就业“牛鼻子”,大力开展稳岗返还“无申享”服务,坚持“印证资料自己找、数据信息网上跑”的原则,大力实施“业务流程再造计划”,对稳岗返还流程逐条逐项精简优化,实现“企业免申报、服务不见面、资金自动到”……这一切,正是我市努力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的生动实践。 

  与此同时,我市先后开展两轮证明事项清理工作,编制市、县两级证明事项取消清单,并通过各级政府网站向社会公告,市、县两级政府共取消证明事项569项,其中市级取消证明事项16项。2020年,在全市开展与优化营商环境不一致的规范性文件和证明事项专项清理工作,清理证明事项3件。 

  改革创新 

  提高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 

  市域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维度,在国家治理体系中具有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连城带乡的引擎作用、以点带面的示范作用。 

  作为省域副中心城市和汉江流域中心城市,襄阳在市域社会治理上体现出中心城市的追求和担当,通过认真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部署,坚持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抓住城市治理、基层治理等重点,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废弃的砖瓦被垒成小菜园的围墙,绿树沿着乡村小路铺开成为一道风景,星星点点的花圃将房前屋后装点得生机盎然……走进襄州区伙牌镇尹张村,一股山水田园的美感让人眼前一亮。“村子能有这样的变化,离不开党员群众齐心协力的付出。”该村党支部书记马志红介绍,近年来,尹张村坚持以“党建引领+三治融合”为突破口,积极组织党员干部开展“三关心、三化解”工作,着力构建基层党组织领导下的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群众幸福感、获得感不断增强。 

  这只是我市加快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一个缩影。五年来,我市在坚持依法治理的基础上,统筹社会力量、平衡社会利益、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化解社会矛盾,引导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在深化法治襄阳建设实践中加快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我市先后荣获“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先进城市”称号、全国综治最高奖“长安杯”等。 

  充分发挥人民调解组织在化解基层矛盾纠纷中的主渠道作用。五年来,我市共排查纠纷52570次,调解231282件,调解成功226209件,调解成功率97.81%;建立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委员会103个;市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市房产和物业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等5个调委会分别荣获“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委员会”“全国人民调解工作先进集体”称号;市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李建敏被评为全国十大人民调解专家,在司法部全国人民调解大讲堂上推介人民调解“襄阳经验”。 

  在行政复议体制改革方面,我市不断健全行政复议案件审理机制,建立案件沟通预警、定期分析报告制度,倒逼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加大行政复议调解力度,强化对违法或不当行政行为的纠错功能,切实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充分发挥行政复议在化解行政争议中的主渠道作用。五年来,襄阳市本级共收到行政复议申请1196件,受理1027件,审结1021件。 

  强基导向 

  加强法治人才队伍建设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实现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关键要建设一支懂法守法、依法用法,善于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推进工作的“法治型”干部队伍。 

  领导干部作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更要心中有法,做法治的信仰者,必须以身作则、以上率下,更应该做尊法的模范,对党纪国法心存敬畏,对道德律令心有戒惧,慎权、慎独、慎微,自警、自省、自律,带头尊崇法治、敬畏法律,提高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牢固树立不触碰法律红线、不逾越法律底线的观念。 

  我市在全省率先建立科级以上干部法治考学制度,加强干部任职前法律知识考察、守法用法情况考核,让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工作的干部得到优先使用;认真落实领导干部学法制度,政府常务会议每季度集中学法至少1次;连续2年在北京大学举办党政领导干部法治教育培训班,依托“襄阳论坛”、市级法治专题培训、党校法治主题培训、行政执法资格培训和无纸化学法考试等载体,培训各级领导干部15万多人(次),切实提高了各级领导干部及国家工作人员的依法行政能力。 

  这些充分体现了我市重视法治人才和队伍建设。五年来,我市法治专门队伍高举旗帜、听党指挥、忠诚使命,推进革命化、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建设,职业素养和专业水平不断提高。“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紧跟法治中国的铿锵步伐,沿着“依法治市”的轨道砥砺前行,襄阳法治政府建设工作于无声处成为服务大局、凝聚民心、推动发展的坚强保障。 

  来源:襄阳日报 


首页

医院概况

新闻动态

科室导航